溪墘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!打算来溪墘村投资的老板,您想了解溪墘村的哪些信息?工业用地信息、厂房租购价格、注册公司流程、招商引资政策、地方产业规划、自然地理环境、自然资源禀赋、社会经济环境、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,欢迎致电:400-162-2002
溪墘村位于乌礁岛中部,地势西高东低,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。东邻下楼村,西、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、港东自然社相接,西南临锦江。全村1108户4653人。一、政区沿革溪墘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。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前、溪墘后两保。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溪墘保。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村。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乡。1955年属城内区。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。1958年9月为海鹰人民公社溪墘耕作管理区。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生产大队。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大队革委会。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村。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村。二、姓氏源流溪墘村原为徐、黄、江、郭、钱、安、陈、林等10多姓的杂居地,其中徐姓最早在溪墘建社。康姓约于1400年迁入,现占全村人口的大多数,原居住的其他姓氏逐渐迁出。溪墘康氏源自征闽越部队,干戈平息后,就地戍边垦地,居住在康厝林社(今角美镇沙坂村),繁衍发展到18个角落。后因村民与官府发生冲突,为避朝庭派兵问罪,而四散逃亡。康厝林社就此解体,变成废墟(民国时遗迹尚存),劫难后幸存“五山”(同安禾山、南安崧山、永春凤山、莆田梨山、龙海安山)。安山始祖中德生四子,景惠、景隆、景山、景助。溪墘一世祖一说为景助,一说为康定。据传,其辗转于海澄豆巷、山后英地社和紫泥南书港西社,最后在溪仔墘页仔角落租房定居、开基,历经600年,传至今26世,人口近5000人。溪墘康氏历代在厝中厅门口挂竹架,竹架-“京兆”二字,纪念康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京都而来,这也是康氏四大衍派之一的“京兆”衍派。祖先陵墓碑刻“礁南”为社名,一般对外沿袭明朝建制“增兴”社名。现祭祀亡者的祭文亦沿续“漳州府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”的读法。溪墘康氏第二房迁居今华安县沙建镇建村朝营社,传至今22世,50多户、300多人,并繁衍牛头坂社和银塘社。明嘉靖末年,溪墘村康大顺迁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黄陇都倚沟村(今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倚沟村),传至今18世,400多户、3000多人。溪墘康氏十世时分衍台湾沟墘建社立业(今台湾省台中市南屯区),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联系,现已无联系。溪墘康氏十四世左右,纯齐开基今港尾镇石坑村田辽社,传至今14世,22户、116人。1870年左右,溪墘康氏十六世有兄弟二人迁居福河(今榜山镇福河村),传至今5代,39户、198人。20世纪30-40年代,溪墘康氏为了逃避-抓壮丁,有许多人逃避到石码港口桥社和蔬菜社定居,现港口桥康氏有105户、520人,蔬菜社10多户、50多人。此外,有黄姓188人、林姓169人、吴姓160人、姚姓97人、郭姓88人、江姓81人、陈姓73人、庄姓68人、王姓55人,还有郑、张、高、方、杨、谢、何、李、连、叶、蔡、刘、许、周、洪、单、徐、欧、邹、柯、沈、曾等共59姓。三、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民谣有言:“溪墘本姓康,米缸在海中央。出门拼生死,三餐填肚肠”。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。溪墘村人多地少,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,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。海蛎养殖: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,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(俗称蚵埕)。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。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。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、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,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,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。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。上世纪90年代后,村民纷纷到晋江、惠安、云霄、诏安、东山、厦门、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,总数5000多亩,成为一大支柱产业。现养殖面积4000亩,产量160万斤,产值800万元。螃蟹捕捞:发明了“兰宅”船捕捞螃蟹,其船底形似鸡蛋,能经受风浪颠簸。1985年,全村有“兰宅”船80艘,从业120户,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。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,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。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。紫菜养殖:20世纪70年代引入,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。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。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,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。现钓鲈鱼、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。近年来,村里耕地大多改为“虾池”。另有蛏埕200多亩。近年来,部分村民到漳州、厦门、石码、深圳、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,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。2005年,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,占地100亩,从业人员50多人,年产值2000万元。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(每艘价值200多万元),产值1亿元左右。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、机修店、零配件店、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。1977年,村里开始规划巷口、大菜园、圣殿、上洋、下尾、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;现大菜园建成98座、下尾建成40座、圣殿建成24座、上洋建成80座、锦州建成60座,同时进行新村的水泥路面建设。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,电视机、电话基本普及,村民大多数以电、液化气为烹饪燃料。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、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。新中国成立前,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。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-溪墘小学。1966年增办1班农业中学,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,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。溪墘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,1970年投建8间教室,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学楼,取名增兴楼。现有14个班,学生420人,教师20人。1964年在溪墘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,使溪墘港集灌溉、排涝、避风的功能。四、宗
溪墘村位于乌礁岛中部,地势西高东低,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。东邻下楼村,西、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、港东自然社相接,西南临锦江。全村1108户4653人。一、政区沿革溪墘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。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前、溪墘后两保。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溪墘保。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村。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乡。1955年属城内区。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。1958年9月为海鹰人民公社溪墘耕作管理区。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生产大队。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大队革委会。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村。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村。二、姓氏源流溪墘村原为徐、黄、江、郭、钱、安、陈、林等10多姓的杂居地,其中徐姓最早在溪墘建社。康姓约于1400年迁入,现占全村人口的大多数,原居住的其他姓氏逐渐迁出。溪墘康氏源自征闽越部队,干戈平息后,就地戍边垦地,居住在康厝林社(今角美镇沙坂村),繁衍发展到18个角落。后因村民与官府发生冲突,为避朝庭派兵问罪,而四散逃亡。康厝林社就此解体,变成废墟(民国时遗迹尚存),劫难后幸存“五山”(同安禾山、南安崧山、永春凤山、莆田梨山、龙海安山)。安山始祖中德生四子,景惠、景隆、景山、景助。溪墘一世祖一说为景助,一说为康定。据传,其辗转于海澄豆巷、山后英地社和紫泥南书港西社,最后在溪仔墘页仔角落租房定居、开基,历经600年,传至今26世,人口近5000人。溪墘康氏历代在厝中厅门口挂竹架,竹架-“京兆”二字,纪念康氏祖先从河南开封京都而来,这也是康氏四大衍派之一的“京兆”衍派。祖先陵墓碑刻“礁南”为社名,一般对外沿袭明朝建制“增兴”社名。现祭祀亡者的祭文亦沿续“漳州府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”的读法。溪墘康氏第二房迁居今华安县沙建镇建村朝营社,传至今22世,50多户、300多人,并繁衍牛头坂社和银塘社。明嘉靖末年,溪墘村康大顺迁广东潮州府潮阳县黄陇都倚沟村(今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倚沟村),传至今18世,400多户、3000多人。溪墘康氏十世时分衍台湾沟墘建社立业(今台湾省台中市南屯区),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联系,现已无联系。溪墘康氏十四世左右,纯齐开基今港尾镇石坑村田辽社,传至今14世,22户、116人。1870年左右,溪墘康氏十六世有兄弟二人迁居福河(今榜山镇福河村),传至今5代,39户、198人。20世纪30-40年代,溪墘康氏为了逃避-抓壮丁,有许多人逃避到石码港口桥社和蔬菜社定居,现港口桥康氏有105户、520人,蔬菜社10多户、50多人。此外,有黄姓188人、林姓169人、吴姓160人、姚姓97人、郭姓88人、江姓81人、陈姓73人、庄姓68人、王姓55人,还有郑、张、高、方、杨、谢、何、李、连、叶、蔡、刘、许、周、洪、单、徐、欧、邹、柯、沈、曾等共59姓。三、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民谣有言:“溪墘本姓康,米缸在海中央。出门拼生死,三餐填肚肠”。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。溪墘村人多地少,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,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。海蛎养殖: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,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(俗称蚵埕)。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。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。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、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,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,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。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。上世纪90年代后,村民纷纷到晋江、惠安、云霄、诏安、东山、厦门、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,总数5000多亩,成为一大支柱产业。现养殖面积4000亩,产量160万斤,产值800万元。螃蟹捕捞:发明了“兰宅”船捕捞螃蟹,其船底形似鸡蛋,能经受风浪颠簸。1985年,全村有“兰宅”船80艘,从业120户,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。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,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。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。紫菜养殖:20世纪70年代引入,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。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。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,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。现钓鲈鱼、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。近年来,村里耕地大多改为“虾池”。另有蛏埕200多亩。近年来,部分村民到漳州、厦门、石码、深圳、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,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。2005年,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,占地100亩,从业人员50多人,年产值2000万元。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(每艘价值200多万元),产值1亿元左右。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、机修店、零配件店、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。1977年,村里开始规划巷口、大菜园、圣殿、上洋、下尾、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;现大菜园建成98座、下尾建成40座、圣殿建成24座、上洋建成80座、锦州建成60座,同时进行新村的水泥路面建设。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,电视机、电话基本普及,村民大多数以电、液化气为烹饪燃料。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、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。新中国成立前,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。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-溪墘小学。1966年增办1班农业中学,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,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。溪墘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,1970年投建8间教室,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学楼,取名增兴楼。现有14个班,学生420人,教师20人。1964年在溪墘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,使溪墘港集灌溉、排涝、避风的功能。四、宗
福建招商项目
-
漳州芗城金湖云谷智造小镇福建-漳州-芗城区
-
福建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福建-漳州-南靖县
-
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福建-漳州-芗城区
-
漳州牛庄文创园福建-漳州-东山县
-
华安大洲工业园福建-漳州-华安县
-
南靖闽辉工业园福建-漳州-南靖县
福建招商政策
招商政策
投资流程
土地招拍挂
厂房价格
注册公司
优惠政策
福建投资流程
外商投资
买地自建
厂房租赁
写字楼租赁
公司注册
优惠政策
招商中心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
立即获取